《民生巷11号——之二》:“老杆子”们的鸡毛蒜皮就是最重要的事

2023-04-03 18:22:07 新江苏


(资料图片)

时钟高悬在舞台正中央,时针滴答走个不停,现代城市飞速发展,老龄化日益加剧,被困在时间里的老人寸步难行。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开幕大戏《民生巷11号——之二》在静静流淌的日常之中,讲述步入黄昏的人们与金陵古城的温情故事,缓缓展开一幅南京市井画卷。

“家长里短”往往是戏剧最难呈现的题材。如何让琐碎小事具有可看性?如何将平淡如水的生活演出滋味来?《民生巷11号——之二》选择了重人轻事的表现手法。全剧没有贯穿始终的核心事件,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在抹去起承转合的情况下,剧情始终不离三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和他们身边人的生活,以此做到“形散神不散”。

由南京话剧团三位“老戏骨”马小宁、于东江、肖明饰演的马国庆、于国庆、肖国庆是从小在南京老城南旧宅里一起长大的三位“老同伴”。三人退休赋闲在家,疾病缠身,各有烦恼。在老旧小区改造的背景之下,一个个小家如何处理代际沟通,如何照顾阿尔兹海默症患者,选择抱团养老还是养老院养老,这些深刻的人生话题在一幕幕人生切片中被探讨、被解决。

三位老戏骨的演戏是这部戏的魂。鲜明的人物特点与彼此之间知根知底的关系生发出许多让人会心一笑的对话,在三位“国庆”插科打诨、互相“拿捏”的对白中,生老病死的沉重话题有了一抹乐观的色彩。

在此前的大剧场版本中,舞台为可旋转的二层小楼,而小剧场中,实景被抽象化,木板凳和秦淮花灯、摇椅和书、单人沙发和咖啡,简单的三组陈设就足以展现人物的不同特点。极简的舞美更加放大人物之间的情感。仅仅是吃面、看书、扎花灯、读日记、下棋,也能酿出醇厚韵味。

小剧场的“零距离”不仅在于观演距离之小,更在于舞台故事与现实生活贴近之紧。无论是显示真实时间的钟表还是立在舞台后方的换衣区,观众始终在出戏和入戏之间游离,台上家庭的故事看似发生在虚拟时空,但又何尝不映照着每个家庭的现实。

最妙的一笔莫过于始终摆在舞台最前方未下完的棋盘。在松散的幕与幕之间,棋盘是转场,灯光聚焦,背景里响起三人重复的对话。而就在结束之时,苍老的声音被孩童取代。观众才意识到这不过是花甲老人对童年的反复追忆。那些看似遥远的回忆反而成为心底深处最珍贵的宝藏,不愿离去的老宅不仅是怀旧,更是被病痛折磨的身体对美好精神世界的深深寄托。

当然,把两个多小时的大剧场作品浓缩为一个小剧场作品后,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如人物突兀的情绪变化、纯靠语言交代的情节反转、部分喊口号式的赞扬。但当演后谈中,于东江哽咽地说出:“我们三个从小一起在民生巷11号长大,谁都不能把我们分开,我们三个从小一起在南京市话剧团长大,谁都不能把我们分开”的时候,还有什么比经历过岁月洗礼仍紧紧相握的手更令人动容的呢?(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徐春晖)

编辑: 强慧娟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标签:

相关文章
最新发布
精彩图文
精彩推送

Copyright @  2015-2018 华中it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